
不得不承认,美国在中东仍然有很大影响力。9月29日,特朗普提出了一份包含二十条的停火与和平方案,并给了哈马斯72小时的回应期限。消息一出,曾经为哈马斯提供支持或庇护的几个国家迅速改弦更张,对哈马斯高层施压:要么接受协议,要么取消保护和外交支持。
多哈的调解人透露,哈马斯内部对停火总体上持开放态度,但对若干条款存在分歧。争议点包括:以色列是否须完全撤出加沙、战后过渡事务是否应由巴勒斯坦方面单独接手而非多国委员会、以及以色列是否应承诺不对哈马斯人员实施定点清除并给出明确的保护措施等。哈马斯的多哈代表希望对这些细节再商讨和修改,不希望仓促接受。
不过,美国和以色列的态度很强硬。10月3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严厉批评哈马斯,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在10月5日下午6点前同意协议、解除武装并释放人质,否则将采取彻底行动。几乎同时,以色列也在动作。和平方案公布后的第二天,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向加沙北部的平民发出最后通告,要求他们撤往南部指定避难区,并警告称留下者将被视作恐怖分子;当天以色列对加沙城还发动了空袭。
展开剩余59%外界普遍认为,以色列的空袭和对民区的强硬通告,与所谓的“和平协议”精神相冲突,更像是在为彻底剿灭哈马斯做清场准备。与此同时,埃及、土耳其和卡塔尔这三个此前对哈马斯有一定庇护或同情的国家,也迅速转向支持美国的方案。美国媒体报道,这三国对哈马斯施压,明确表态如果哈马斯不同意协议,就会取消外交和庇护支持——直白地说,就是可能把哈马斯赶出“避风港”。
这组强力动作让哈马斯内部更显分裂。多哈一带的高层多数倾向接受停火并希望争取修改条款与更多时间,而加沙城内部的武装和若干分支则坚决抵制,拒绝屈服。结果是,美国一纸相对粗糙的协议在短期内成功撬动了地区态势:分化中东盟友、削弱哈马斯内部团结,同时也给以色列提供了更坚定的外交与军事支持理由。
在以色列国内,内塔尼亚胡也面临来自右翼强硬派的压力。这些派别主张不与哈马斯讲和、要彻底消灭对方。面对内外两方面的强硬声音,内塔尼亚胡表态称并未同意巴勒斯坦建国,并强调以色列军队将继续保持在加沙的存在。总体来看,这次事件再次显示:美国仍在影响中东走向上扮演关键角色,而地区国家和哈马斯内部的反应,也被这种外部压力迅速放大、重塑。
发布于:天津市启盈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