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贸易面临多重挑战,尤其是美国的单方面关税政策,给各国经济带来了沉重压力。自特朗普上台后,美国迅速恢复了贸易保护主义策略,这不仅针对特定国家,还试图重塑全球经济分工。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中国自然成为首当其冲的目标。这种政策根本违背了互利共赢的原则,令许多人感到愤怒和无奈。
2025年9月25日,特朗普签署了新的行政命令,宣布对一系列进口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具体来说,重型卡车将被加税25%,厨房家具和浴室用品50%,专利药品100%,软垫家具30%。这些税率涉及中国、欧盟、印度等多个国家的产品,叠加年初对中国商品的基础税率后,中国的商品将面临最高145%的关税负担。这种层层加税的方式,远超2018年贸易摩擦初期,仅对钢铁和铝制品征收的税率分别为25%和10%,而如今涉及的范围更广,包括消费品和药品,显示出美国意图彻底切断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优势。
展开剩余80%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表面上看是为了保护美国本土产业,实际上却反映出其典型的霸权主义思维。例如,对重型卡车的加税,明显是为了打击中国电动卡车的出口,而美国商务部从6月开始调查中国的补贴政策,宣称其影响了如彼得比尔特等美国本土公司。这种做法忽视了中国在绿色交通领域的贡献,反而推高了美国本土的消费价格,最终使美国消费者买单。
厨房家具的50%关税,直接影响了家居行业。中国出口商面临更大的压力,但这一政策也迫使他们加速拓展东盟市场,出口份额从10%增加到15%。然而,令人更气愤的是,欧盟在特朗普发布关税命令后的第二天就紧跟其后。9月26日,德国《商报》报道,欧盟委员会计划在几周内对中国的钢铁及相关产品加征25%至50%的税率。这一举措直接冲击了中国钢铁的出口链条。欧盟副主席塞茹尔内表示,这一行动是为了“平衡”市场,但实际上,这不过是一个借口,欧盟是在将自身困境转嫁给他国。
欧盟钢铁业的困境,根本原因是高能源成本和转型缓慢,而中国的钢铁产品仅占欧盟进口的3%,却被视为主要威胁。欧盟的这种选择性打击,不仅没有解决自身的结构性问题,反而加剧了下游产业的成本,特别是对汽车和机械产业的影响。与2024年针对钢铁配额的限制不同,这次税率更加灵活,表现出一种惩罚性而非合作性的姿态。欧盟在贸易争端中,往往扮演调解者的角色,但这次却显得过于依赖美国,甚至牺牲了与中国的经贸信任。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9月24日,中国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会晤时,强调了维护市场开放,避免经贸政治化。可没想到,仅隔一天,欧盟就开始实施这一政策,显示出其在外部压力下的短视与软弱。欧盟的不一致表现,表明它宁愿迎合美国的单边主义,也不敢直面自己的问题。
在关税政策上,美国不仅覆盖了消费品和药品,试图重塑全球经济格局,而欧盟则聚焦于钢铁,名义上是为了保护“绿色钢铁”的转型,实则增加了产业链的成本。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显然不仅针对中国,最终目标是将其他经济体变为附庸。而欧盟的跟随,看似是强硬反应,实际上不过是掉入了特朗普设下的陷阱。
对于欧盟而言,无法正视其高能源依赖和市场僵化的根本问题,将钢铁困境归咎于中国廉价商品,无异于政治家的卸责手段。更讽刺的是,这种做法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可能加剧欧洲制造业的成本,提高全球竞争力,最终由消费者买单。这种所谓的“保护”措施,实际上是在自残经济。
这种加税围堵策略,体现了美国和欧盟的霸凌行为,忽视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关键作用。虽然中国对欧盟的钢铁出口仅占3%,但这种关税壁垒只会加剧贸易碎片化,阻碍全球经济的进一步整合。从长远来看,欧盟的绿色转型进程将会放缓,本土产业升级滞后,去工业化的风险将进一步加剧。而中国则通过优化供应链,拓展更多市场,避免单一依赖,增强了产业的韧性。
美国的税令推高了通胀,欧盟的举措加重了下游产业的负担。中国的不满在于,西方对中国的贡献视若无睹,甚至把中国视为威胁。欧盟在宣称要寻求平衡的同时,实际上却紧随美国的步伐,这种反复无常的做法,只会削弱其竞争力。而中国通过多元化市场的策略,稳定了产业链,为未来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中国商务部在9月26日表示,将评估可能的反制措施,维护中国的合法权益。与2018年直接进行报复不同,这次中国通过多元化市场开拓,取得了初步成效,帮助企业稳住了就业和产业链。美国和欧盟的联合施压,只是短视的行为,忽视了全球分工带来的益处。
特朗普的税令将于10月1日生效,欧盟的计划尚未落实,但钢铁价格已经略微上涨,下游产业的成本也在增加。中国通过将出口市场转向拉美等地,减少了对单一市场的依赖,贸易碎片化现象日益严重,但多元化战略初见成效,产业链的稳定性得到了保障。
这场贸易围攻无疑考验着中国的韧性,但也暴露了西方国家内部的矛盾。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已导致全球经济放缓,欧盟的跟风只会加剧自身困境。中国要坚定维护自己的权益,推动多边合作,穿越这段迷雾,找到新的发展道路。
发布于:天津市启盈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